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完美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新闻播报范文

2023-11-11 15:09:1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新闻播报范文想要找准感情基调,还要把握稿件类型一提及有领导出席的会议消息播报,很多人就会认为播报时一定要音高八度,加重语气。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从全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中央新闻联播》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播音员的外貌形象,还是播报风格都更加亲切、亲和、亲民,不再是一味的满脸严肃。诚然,与其他类型稿件相比,会议稿件在感情基调上相对易于把握。播音要体现出干脆利落、庄重大气、语速均匀流畅、节奏紧凑、不急不缓。内容表述说清为佳,不必过多的情感修饰,这些都是会议消息播报最基本的基调。但对于极为重要的大会,如“”,还应表现出热烈与欢快的感觉,口腔开度要大,气息要深厚,用声要偏高,声音明亮、开阔、豪放,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关注度和重要性。

  社会新闻播报,如果上下两条稿件,前一条讲的是城乡各地喜迎新春,后一条是火灾频发,相关部门全力排查,显然,这两条消息,要运用截然不同的基调去播报。播报火灾稿件的基调,要表现出对非法侵害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的憎恶之情,语气要突出肯定、严厉、铿锵有力,要体现出震慑力。要传达一种讯息,表达一种态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犯罪分子会被捉拿归案,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带着这种心理和情绪去播报就比较合适,但也要注意语气不能太“过”了,毕竟是新闻,还是要站在客观角度去诠释,不应该加入过多主观情感,严厉如开庭的法官就不恰当了。而节日的稿件,为了烘托出过节的喜庆气氛,这里一定要用到情景再现的思维范式,坐在演播室里播报,想象自己是跟随着摄像机镜头来到了街上,随着热闹的人群一起去置备年货,看到街上各式各样的节日挂件、年画春联、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年味”,心里美滋滋的,播报时喜悦的笑容就会自然而然挂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是快乐的、甜美的,让观众感受到喜庆气氛。

  播报民生类稿件,需要有丰富的生验,了解市井百态、百姓的酸甜苦辣,播音员应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引入情感,避免端着架子,给人冷、僵、硬、远的感觉。只有饱含感情,才能赋予稿件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鲜明的态度,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如走基层,要以叙述为主,像唠家常,体现出主人公平常的工作生活,播音员只要将看到、想到什么,平实叙述就好。到过田间地头,到过农作物大棚,亲手采摘过农村丰收成果的播音员,才会“喜农民之所喜、忧百姓之所忧”,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那么,这类稿子的基调才能准确地把握好。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新闻播报,要以沉重为基本基调,但更重要的是要彰显出大难兴邦的乐观基调,发出积极应对的正能量的讯号。如果是一起交通事故,那么,基调应该是严肃的,目的是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但如果是像汶川地震这样举国悲伤的重大灾难,我们就要用沉重的基调,语速要舒缓,声音要低沉,一字一句清晰地传入人们心里。让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想做到基调和谐统一,在诠释各种各样的新闻稿件时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播音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重视、不断学习研究,进而再现新闻的真实性、生动场景,让新闻传达得更准确、更有力。

  我国境内第一个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新闻的,首先是陈鲁豫和她的《凤凰早班车》。在《凤凰早班车》中,陈鲁豫通过前期认真的准备,形成烂熟于胸的腹稿,结合早间新闻节目服务性、实用性的特点,以自信干练、轻松时尚的状态,采用播说结合的方式,胸有成竹地即兴表达,评说时事。在《凤凰早班车》中,新闻的播报不再是以往照本宣科地“播”,而是清新洒脱地“说”,从而实现了两个突出的转变:把新闻“播音员”变为新闻“主持人”;把新闻播报样态从“播”变为“说”。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的“说新闻”样态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和效益:一是口语化的播报,主持人使用街头巷尾普通老百姓日常习惯所用的口头语点评新闻事件,在语言的表述上更具讲述感,也更有“人情味”,是真诚地在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这很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共鸣;二是语言表达到位,主持人有较强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即兴评述能力,表达即时、到位,并且一气呵成,还能给观众们随意、自然的感觉,语气的感彩恰到好处,分量也拿捏得很准确,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而且语势连贯富于变化,语言流畅;三是评论张弛有度,主持人能够就某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做恰当的评论,在陈述各家意见的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感性地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也能带给观众理性的思考。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其影响,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广播电视新闻的播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使沉寂了多年的新闻播出方式有了新的声音。“说新闻”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新闻”这种样态之下衍生的新的分支——“方言说新闻”。不少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以本地方言“说新闻”的栏目,一时间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如浙江一地,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绍兴有《绍兴师爷说新闻》等。此类方言新闻节目,由于具有独特的受众定位(当地的中老年观众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民众),满足当地受众的心理需求,极富平民化色彩,以亲切、诙谐、犀利的风格与观众作对等的交流,力图使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满足。《阿六头说新闻》、《绍兴师爷说新闻》等开播至今已有多个年头,经久不衰。

  新闻播报样态指的是: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所表现出来不同的新闻播报语言样态。播新闻和说新闻本质上都属于新闻播音,但却是新闻播音的两个不同的播报样态。“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这种宣读式的新闻播报样态,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是一种较为受众认可的新闻语言传播方式。“播”这种新闻播报样态的主要特点是:创作所依据的是新闻稿件,一切建立在书面稿件的基础上,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语体结构严谨,既不依赖语境,也不强化“播音”的个性。这种语言传播样式有着语言规范、准确清晰、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播音员播报新闻是在读别人的稿子,见字出声,缺乏情感,尽管眼睛看着观众,但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处在提示器的内容提示上,这就使得这种播报形式缺少了吸引力和亲近感,使播音员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较远,交流感不强。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播出次数增多,播出容量加大,播出形式多样,从整点新闻到滚动新闻,从录播新闻到现场直播等。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传播方式在不断地演变、革新,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讲述式、谈话式的“说”新闻应运而生。“说”与“播”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有稿一个无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新闻可以没有稿件依据,但有提纲,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样态不受限制,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具有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克服了单纯的“播”在语言样式上的呆板性,有利于发挥新闻主播的亲和力、风格个性来吸引受众,使新闻节目具有了较强的平民性、感染性和开放性。总之,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闻播音也应该随之调整。无论是“播”还是“说”都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都在于传播信息、传递稿件的实质内容。“播”和“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完全可以互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稿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在不同的时段、不同受众群体中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时政类、综合类的消息可以采用播报的形式,以确保其权威性、严肃性;社会新闻则可以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以拉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新闻联播》这样庄重严肃的新闻内容可以采用播报的方式,而《晚间新闻》、《早间新闻》以及各类新闻专题则更适于采用说、播结合的“讲述”语态,以求亲切、自然、稳健、洒脱。“播”和“说”两种样态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适时改进,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受众需求。

  “说新闻”是新时代为了满足受众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播报样态。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的新型播报样态。但是,正因为“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播讲方式,必然会出现一些容易涉入的误区,只有成功地避免了这些误区,才能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传播效用。那么,在各地“说新闻”节目中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一)不恰当地“为说而说”说新闻因为其亲和力强、形式新颖而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但并不是任何新闻都具备“说”的条件。一般来说,一条文稿在内容上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形式上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写作口语化,才具有“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论什么新闻、何种稿件,不做任何文字上的改动,只在播音腔调语气上做文章,硬求“说”的形式,结果导致与新闻语体不符,这就使得说新闻流于一种形式。

  (二)片面追求“生活化、口语化”广播电视中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而当前很多说新闻类节目,陷入了口语的迷途,口语的作用被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对语言的规范化原则不屑一顾,变标准的语音发声为嗲声嗲气,甚至鹦鹉学舌,港台腔严重,这实际上脱离了新闻消息的固有特征,也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有的在“说”的过程中一味迎合受众,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过度凸显自我个性例如,一些新闻节目的主播表现自我的过于强烈,在节目中调侃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点评越来越随意,体态语方面更是无所顾忌。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是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这样势必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对媒体失去信任。

  (四)缺乏语言基本功的锤炼在目前不少以“说”为主的新闻类节目中,主播对播音基本功的掌握与运用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说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味加速语速,结果超过了受众接受限度;在语言上往往有句无章,逻辑不够严密,罗嗦赘述较多,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清晰度等。这些都导致部分受众对“播新闻”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五)不切实际地盲目跟风方言说新闻部分栏目的成功,使得不少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本地的同类节目,但各地方言新闻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在节目中时常能看到采访者或被采访者说的是普通话,和节目的整体风格大相径庭;节目的内容也基本上和新闻节目别无二致,只是语言方言化的处理;而且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专属于本栏目的采、编、播机制。这种缺乏创意的挪借,导致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特色全无。要使得“说新闻”传播效用有更大的发挥就必须走出上述误区,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改革的实践逐步加以解决。首先要遵循新闻播音的规律,语言要适度,不能逾越代言人的身份,要承担起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其次还要尊重受众基本接受原则,和受众沟通也要把握尺度,在新闻播讲的过程中建立“适当的距离感”是符合审美规律的,不能为迎合观众而忽视电视媒介的严肃性、权威性。再次,无论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都必须以语言基本功为根基,要达到新闻类节目播报变化自如必须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保证。至于方言新闻节目,我们认为宜精不宜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民生活的多样化,催生了受众对传媒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这种需要推动了节目向窄播化方向发展,方言新闻节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人文环境有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电视台必须因地制宜,忠于自身定位,寻求在同类节目中具有领先性和独创性的节目样式。一味地盲目跟风,上一些不适合本地实际的电视节目,必定会影响地方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外文媒体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展对外传播事业的重要性愈加明显。自2000年CCTV-9频道开播以来,我国电视英语新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阶段,至今我国英语电视新闻的制作与播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面对激烈的国际电视新闻市场,我们仍须不断提高英语电视新闻播报水平,中国英语播音人员在播报英语电视新闻时常出现模仿本族人语音语调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英语电视新闻播报质量。

  英语是语调的语言。每个语调都有其自身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英语新闻播报过程中,播音员对语调的使用绝不是杂乱无章的。根据Brazil的解释,英语中的降调和升降调是陈述性音调,用于表达新的和未知的信息,语气比较肯定。由此,英语新闻作为以事实为基础的报道,多用降调和升降调。研究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及其规律对于提升英语新闻播报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关于英语新闻播报语调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而国内关于英语新闻播报语调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鉴于此,强化对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国外方面:Halliday最早将英语语调划分为调群划分系统、调核系统、调型系统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说话者通过对调群的划分、对调核的选择和对升、降调的运用来使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内容和集中注意力;Tench对Halliday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以一则BBC的新闻播报为研究对象,对英语语调的功能进行了论述,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语调的功能上升到了语篇的高度。他分别从音律特征、调型系统以及调群的划分三个角度对该则英语新闻播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Tench经过改则播报的分析认为:在英语新闻播报过程中,若出现较长的停顿且停顿后的首个重度音节的音高较高,那么就意味着开始播报新的话题;Anne Wichmann教授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她选取了九则英语新闻简报为研究对象,对新闻简报的每个主要语调群进行了研究,过对每个语调群的首个重读音节的音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每则新闻的第一个语调群的首个重读音节的音高会随着语篇的展开而逐渐降低,而当出现新的话题时,较高的音高又会重新出现,也就是说较高的音高的出现标志着新信息的产生;Liberman对音高的衰减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生理基础与音高的衰减有着很大的关联;而Umeda则认为不论是新闻播报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将一个句子的首个重读音节的音高提高是为了显示新话题的开始,从而吸引听者的注意。国外关于英语语调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且常常以英语新闻播报片段为研究对象,因而对英语新闻播报的语调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国内方面:我国学者胡壮麟曾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最早提出了音高衰减这一问题,为后来各国学者关于音高衰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开端;另外,高霞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方面的常犯的错误进行了调查,发现了14种常见的错误,其中也包括语调方面的问题,这一研究对英语语调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田方曾就双语播音专业学生英语广播中的常见失误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句重音错误、不当停顿、缺乏停顿等问题在双语播音专业学生英语广播中最为常见。虽然上述研究对英语语调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目前我国关于英语新闻播报的语调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成为制约我国英语新闻播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制约双语播音专业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电视新闻播音是双语播音专业学生今后的主要从业方向,他们将直接参与英语电视新闻的采集和,对于英语电视新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然而我国英语电视新闻对播音人员的从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英语电视新闻播音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过硬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要形成习惯性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对英语语调的运用也必须合乎国际电视新闻播报习惯与相关要求,因而强化对英语新闻播报语调特征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选取VOA、VOA special以及CCTV关于SARA的完整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围绕调组、调型、语速三个方面对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进行例证分析。

  (1)英语电视新闻播报从调组长度看相对接近,一般来说,调组里的音节数量平均为7,相对于日常会话而言是较长的,这与其作为电视新闻的文体特征有着很大关系。新闻播报的特殊性要求其内容适时、对事物和事件的描述准确而客观,这就要求新闻稿件用于准确简练,由于大部分新闻稿都是事先准备的,因而句子较长,很少出现像“you know,you see,yes”等这样较短的口语化句子,相对的更加完整。另外,在播报时,由于播音员很少出现受到干扰停顿的现象,因而显得句子更加流畅,增长了调组。

  此外,电视新闻调组的长短有可能与其收听对象有关,例如VOA special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调组的平均长度较短,通常为6个音节左右,这是因为VOA special的收听对象大部分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而是以英语学习者居多,缩短调组长度有助于这些收听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就像文章能够分成若干个段落一样,英语新闻的语调篇章也可以根据其语意的段落划分被划分为多个调段(paratone)。新闻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因此会出现一个句子就是一个调段的现象。调段在语调上有所表现,相同的语调模式在不同的语段中可能会循环往复。往往是,开头的音高较高的,结尾则就会较低;开头速度较快的,结尾处速度就会渐渐慢下来。

  (1)英语新闻播音中,音调最常见的两种是降调和升调。在VOA新闻里,升、降调占了67%,其中降调占53%,升调占14%;在VOA special中,升、降调占了60%,降调占37%,升调占23%;而在CCTV的新闻中,升、降调比例高达93%,降调86%,升调7%。

  (2)在新闻的句中或句首的调组中降调、升调、平调、升降调和降升调都可能出现。虽然升调是非末尾调组中最常用的音调,但是的音调依然可以使语调更加丰富。从音调分析来看,VOA、VOA special两则新闻的音调,CCTV这则新闻变化更多。

  (3)就这个语调篇章而言,各语段之间的语调通常是在有规律地循环,语段开头的音高是比较高,在语段的中间开始出现变化,在末尾处音高最终变得很低。如,VOA新闻中,第一个调核在高音域的顶上,之后依次降调、平调和升调的过程,语调落在了中音域的底部;到了新闻的最后一个调段,音高从中音域的顶上最终落到低音域的最底部。这种音高的特征可能与新闻内容呈现倒三角的处理方式有联系,即最重要的信息用高音域的高音高,最不重要信息用低音域的低音高。

  这三则新闻的语速都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突然的加快或减慢的现象。此外,新闻语速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停顿或者音长。在VOA新闻中,在调核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在VOA special中,出现了10个停顿,其中有两个是停顿在调段之间的一拍,的是短暂的停顿在调核之前;而在CCTV的新闻在调组之间有过2次停顿。单个音节的音长(包括短促、拖长和推迟)也会对语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VOA与VOA special中都有过拖长(draw)的现象,通常拖长会起到强调信息重要的作用。

  语速的快慢对于信息的突出有着重要作用。从语音资料中发现,在VOA新闻中,“China’ Guangdong Province Thursday”,“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NOT”,“Complete Access”等重要字眼,都减慢了语速,起到强调作用。总的来说,新闻的语速也是较为平稳,像它的音高一样也是有规律地循环的。在同一个语段中,一般开头处的语速会较快,结尾处语速逐渐慢下来。在这几则新闻里,语段的结尾处都出现“渐慢”(roll)的过程,在最后一个语段,“渐慢”的音速就更加的明显。

  总之,英语新闻播报的调组通常比较长,语段之间的语调特征不断循环,通常是开头信息音高较高,语速较快;而结尾处信息,其音高较低,语速较慢,到了末尾,音高已经非常低了,语速非常慢了。新闻的调型中,降调和升调占较重,在语段开头、中间大部分是升调,也有部分是平调、升降调和降升调;而在语段末尾往往是降调,以表示语段结束;其次,音域通常是逐渐过渡,一般没有从最高音域一下子滑到最低音域的现象;另外,新闻强调重要内容除了采取用重读音节之外,还会采用停顿或者改变音长等。

  和英语不同,汉语是音调的语言。由于深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语调运用不当是英语播音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常犯的错误之一。对于此,在培养英语播音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对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的研究,并引导准英语播音员理解英语语调的功能和意义,强化分析与实践,练习用准确的语调、语速进行日常会话和新闻播报,以养成正确的语调运用习惯,从而提升英语新闻播音质量。

  [2]朱珊.英语语调的人际功能在新闻播报中的体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2):113.

  [5]陆国君,顾唯琳.英语语调模式与口语语篇的信息表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5):32.

  近年来,“说新闻”之风盛行,不过,主流新闻节目的播音,从中央到地方一直还是播音员统领。这是因为,传统的播报式新闻播音,已经成为中国百姓乐于接受的一种习惯形式,其特点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基调各异、分寸恰当、语流畅达”。但是,字正腔圆不等于正襟危坐,语势平稳不等于情感苍白,庄重大气不等于冷酷无情。情感是播音之魂,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新闻播音创作也不例外,情感是播音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是播音成败的根本。

  在播音艺术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语调、重音。语音强调的是音准,是普通话的基本要素之一;语调是语言的风格,是每个播音员的特色所在,是播音风貌的一种体现;重音就是断句,让所播的文稿听起来有层次感。这三者构成了播音的风貌,缺一不可。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语调,语调是播音员播音风格的灵魂所在。语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凭借播音员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要深化成为自己的意图,在作者的意图之上进行再创作。不同的播音员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形成的播音风格也各不相同。

  新闻播音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因此,新闻播音员有其社会属性。播音员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是代表党和人民,是喉舌、是代言人,不是单纯的“传声筒”。作为党和人民加强联系的纽带,既要传达党的声音,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播音员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播报新闻的,在播音中的情感必然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相一致,在播音中充溢着客观的真实性,同时,融入个人的观点,表现为爱憎分明、真挚饱满的情感走向。驾驭情感是创造播音特色,是二度创作,是在文章作者创作的基础上的声音再创作。播音是为文章“做嫁衣”,一切都必须围绕文章的语意表达来进行,不能脱离作者本意而另起炉灶,让观众听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事件的发展经过。新闻播音员的情感依附应是新闻稿件的内容,播音员的真情实感不是凭空拥有的,也不是凭播音员的个性随心所欲表达的,而是以新闻稿件的内容为播音的再度创作设定基准、提供养分的。新闻节目中所传达的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所介绍的工业经济、农业生产的建设成就,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笞,无疑都首先感染和影响着播音员。源源不断的新闻信息形成了播音员情感的物质材料,只有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爱憎可辨,才能产生出强烈的播报愿望,生发出有影响力的情感理念,这是调整播音员情感走向的重要因素――要善于在不同稿件中寻找情感的微妙起伏,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播报中流露出来。

  在新闻播音的创作中,有的播音员追求平淡,毫无态度和情感,对所有的信息都抱着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这样的播音员是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仅只是文字的传声筒。还有些播音员则希望以十分亲切的态度来表达新闻内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然而,通常是播报者“满腔热情”,而受众却不领情。播报新闻应饱含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必须按照每一则新闻的政策尺度和艺术分寸来处理。

  消息类新闻写作注重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语言精练,播报的声音形式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要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新闻播音员要善于在风格变化不大的“稿件群”中寻找情感的变化,在相对“规整”的语言处理中寻找微妙的起伏,而不能“睁眼看稿不动脑,张嘴念稿不动心”。新闻语流的走向要讲究像山间的溪流顺势而下,情感的走向则要紧紧围绕稿件的“副语言”,花心思、动脑筋,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播报中流露出来,从而使传播者和受众双方达到“认知共识”。这样,新闻播报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处理,一组稿件听上去就会“有声有色”。

  新闻播音员的良好的情感体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是对理论的学习。这并非堂而皇之的说教,而是新闻播音员的必修课。新闻节目是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来的,新闻播音员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断提高敏锐感和洞察力,在播报新闻时才能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才能正确表达、准确把握新闻节目的情感走向。同时,还要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地学习播音业务,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控情感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闻节目是群体协作的工作,是采、编、播的整体结晶。作为新闻播音员要主动地参与到一线的新闻采访中,在与具体采访对象接触过程中,身临其境、真切感受,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情感储备,使播报贴近稿件内容,更准确地把握稿件内涵。另外,采访鲜活的场景,会成为播音创作的源泉,自己亲身参与采访的的稿件,播报起来会感觉手到擒来、游刃有余,情感更加真挚。

  例如,某镇突发特大山洪,我和同事亲临现场报道。由于通讯一度中断,我们无法快捷了解灾情,于是对沿途的受灾情进行了沿途拍摄,途中我们目睹大雨倾盆,目睹洪水漫过公路桥,目睹泥石流堆满山道、公路,汽车陷入泥砂里,洪水将泥沙冲得遍地,公路路基被损毁,公路面被大石堵断――我们根本无法前行,只得原路返回。当再次经过受灾镇,准备采访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时,桥突然坍塌。我和同事对洪水肆虐受灾镇,桥瞬间垮塌的惊险场景进行了时事报道,以最快的速度让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灾情。后来,这一场景多次被各级媒体采用,引起广泛关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播音要有好的情感,但是,好的情感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播音员由内而外的气质散发。优秀播音员的播音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播音中的情感“气场”来自于对生活的满腔热情。新闻播音员的情感素养非常重要,它是对新闻播报的一种素质要求,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磨练。

  在生活中,播音员要养成多思考、多发现、多倾听的习惯,从别人的感受中寻找情感基点,然后升华为自己的感受。要多欣赏播音名人名家的作品,从他们的经典播音作品中感悟情感的把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诗歌朗诵。要培养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生活、他人、家庭的真诚爱心。要走下播音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勤于实践、熟悉群众,对社会生活和群众思想有真切的感受,准确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感素养,才可能深入挖掘不同内容稿件的“副语言”“内在语”,进而调动情感储备,按照受众的需要,正确把握情感。

  “汝真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新闻播音工作不仅仅是在镜头前,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多学习是基础,不仅要学习业务,而且要学习理论及其他相关知识。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杂取,才能求精,才能驾轻就熟。只有提高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准确把握每一条新闻的价值,才能在播音时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 2013年我县 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内科病房楼,新增病床900张;启动县中医院搬迁工程、县康复养老中心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廉租房4万平方米、公租房7万平方米,开通县城区第二、第三路公交车,实现城区公交全覆盖;加快新客运站建设。这类新闻体现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为民干实事办好事的决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凝神聚力,克难攻坚,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播报这一类新闻时,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这一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想到这点,微笑就会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流露在脸上,这时采用靠前的用声状态,声音亮,表情也随着声音上扬,能够充分表达农民得到实惠后内心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电视新闻播音员对社会、对生活、对事业、对他人、对家庭都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也就是要有情感内质。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培养情感内质并在播音时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在注重业务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新闻播音员播报每一条新闻,都要调动情感储备,认真把握情感。要多深入实际,在生活中注意细心观察。记得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里,我与其他记者到象河采访,太阳光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当采访车行驶在很陡的盘山公路上时,车内的我不由心跳加快,一路上提心吊胆。到达目的地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爬到近十米高的电线杆上安装有线线盒,当我走过去准备手扶电线杆进行现场报道时,才感觉到电线杆竟被太阳晒得有些烫手,我赶紧把手缩回来站到一旁。太阳火辣辣的,即便是撑着伞也感觉身上的汗直往外冒。待工作人员安装完下来后,只见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而他却一刻也没有停歇,便与同行的工作人员拎着工具箱和一大堆的电线朝着下一个电线杆走去……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广电局为了让老百姓看上电视,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克服了多少困难,真正践行了“”重要思想。回来后,记者采制了新闻《户户通广播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有了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后,情感便很容易调动,播起来也从容自如,把握也恰到好处。

  首先要积极自觉地参与采访和编辑,使情感提前进入角色。制作新闻节目不是孤立的,它是群体协作的工作,一个好的新闻主播,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因此,新闻播音员要尽可能参与采编过程,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这样可以使新闻前期工作、采编工作与自己的播讲相衔接,提前进入“角色”。一次,我和记者采制一篇题为《怎样治理垃圾袋乱飞现象 》的长消息,一到现场,我便被满树、满地、漫天飞舞的垃圾袋惊呆了,要想处理掉这些垃圾袋绝非易事,再回头看看那些被采访者,一脸茫然绝望的神情……我认真地与记者进行交流,深刻理解报道内容。在了解了新闻事件的来源、新闻背景、编辑过程和要表达的主题后完美体育,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也逐渐储备了自己的情感,播音时有对象感,内容把握准确,情感把握真切,因为有了走出播音室到采访一线的经验,播音时进行二次创作,这条新闻播得非常成功,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询问此事。原来,有几位老师看了新闻之后,想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便带领着学生们彻底地清理了那里的垃圾袋儿。这条新闻的播出提高了市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播音员播音时要有真情、有,要用真诚坦荡的心灵、质朴热忱的态度,使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并与新的事实融为一体,借助情感做催化剂,去赢得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播音时要把握好情感流露的“分寸”。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条新闻所表述的内容和感彩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播音员能否准确的表现出这千差万别,就在于平时的积累,就在于“分寸”的把握,这种把握可以体现播音员对每条新闻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感受。例如,2009年马谷田矿难。当天正值我主播新闻,当看到遇难者名单随着悲哀的乐曲在屏幕上慢慢滚动时,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地揪着,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难受。想到他们年迈的父母失去了儿子、贤惠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年幼的儿子失去了父亲,想到所有的遇难者给他们的亲人带来的巨大悲痛,便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眼泪不禁流了下来……这时,该我播报这条新闻了。看着参与采访这条新闻的记者,看着所有制作人员等待的目光,我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强忍悲痛,擦干泪痕,坐到播音台前,尽量调整好自己的表情,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向观众播报了这条新闻。后来,一位知情的编辑对我说:“矿难那条新闻把握得很到位,播得很好,真不容易。”新闻是客观真实的,我认为播音时要有真情实感,但不要纯粹的宣泄感情,因为情感把握的关键是“分寸”,感情的流露要有内心依据,但在播音时千万不能恣意做作,更不能用过分的语调、表情、形体语言去面对观众,要从新闻传播的特定要求,个人情感流露的自然体现方式,做到入情入理、适度得体。

  新闻报道是单项的交际过程。通常情况下,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都是双向的过程,如聊天、对话等。这时交际的双方或多名参与者既可以是话语的发出者,也可以是接受者,即交际双方既是说话人也是听众。然而,收听新闻的过程是单向的交际过程。新闻播音员和听众虽然构成了“说”和“听”的交际双方,但他们不在同一现场,只能与脑海中的抽象听众进行交流。前者在参与者的表情、手势等辅助语言帮助下,“听”不显得那么难。而且交际双方同在一个交流现场,即使出现听不懂的地方,也可使谈话暂停下来,通过提问沟通弄清问题。相比之下,收听新闻除了来自收音机的声音,没有可视对象,没有匹配的、同步的场景等辅助手段,这种“一对众”的单一媒介形式非常容易让人跑神,难以集中精力。尤其是遇到广播噪音或其他外部声音的干扰,听者就更容易分心。收听过程中一旦跑神,就会出现语言信息流被阻断的现象,使前后文失去连续性,增加收听难度。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交际特征。虽然新闻题材要求语言使用简洁、准确,但新闻报道毕竟是口语表达体,一经“说”出就具有以下个性特征:第一,话语呈连续语流状。生活中的新闻播报不是朗诵诗歌,语音语调起伏不大,鲜有情绪色彩。英语是拼音语言,靠重音组成高低起伏的语调。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按照意群划分,每一个意群自成连续的语流,即不间断的、有意义的语句。对英语是非母语的人而言,听到一个连续语流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好判断正确的逻辑意群停顿的界限在哪而往往造成听力困难。例如:YousaythatitisapartfromwhichIcanstart.(你说这里就是我可以开始的部分)此句有三个意群:“Yousay”,“thatitisapart”,“fromwhichIcanstart”。在自然状态下,第二个意群中的“apart”与第三个意群中的“from”容易被误听成“apartfrom”(意为“除了”)。一来因为“a”和“part”与“apart”几乎听不出差别,二来因为后跟的介词“from”恰好构成了人们熟悉的词组“apartfrom”。这样的误听就把整句话的意思歪曲并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其不具有可理解性,造成理解困难。第二,连读同化本色。英语是拼音语言,汉语是音调语言。英语由元音和辅音组成音节,又依据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表意。连读、弱读及同化现象在说话间随发声部位和发声方式的改变以及口腔肌肉的运动而自然发生。一般来说,一个辅音后接一个元音时,这个辅音就和这个元音连起来读,听起来好似一个自然音节。这就会造成词与词的界限不清,引起误解。有些词,特别是虚词在说话时,由于不被强调而弱化,甚至被简单化以至于在听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或听不清。英语新闻播报要求字正腔圆,自然发生的同化现象正说明播音员是正宗的本族语操有者。同化是指一个音带有一些或全部邻音的特点。英语的语音同化有两种:顺向同化和逆向同化。顺向同化是指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反之则是逆向同化。如腭化、齿化、鼻化等是英语中常见的同化现象。研究表明[1]英语的塞音(f,v;F,V;s,z;W,T)和塞擦音(tF,dV)最容易受逆向同化而由浊辅音变为清辅音。第三,个体语言差异。英语是音节语言,其重音、语调等的改变会带来意义的不同,出现语言变异的情况。有些变异是出于语言自然规则下的变异,但有些是说话人自己的讲话风格、习惯、口音、音质等,这种个体语言差异如果较为明显或听者不适应的话也会影响其理解。例如,anicecup.“cup”中最后的双唇爆破音“p”会因人而异地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发送气的清辅音,耳朵能听到气流声;另一种是不发音,只做口型,即耳朵听不到声音,但实际上能看到说话人的双唇合拢。英语新闻播音员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收听的效果,同一条新闻由不同的播音员播出,其语调、发音和重音的不同会让听众有不一样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结论。第四,“说”的转瞬即逝性。英语新闻难听懂的又一原因是听的内容转瞬即逝,真实的新闻报道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听众没听懂的情况下回放。这点与阅读新闻报道不同。以读报为例,读者若遇到生词或复杂的语法句子,可以停下来,从前至后地反复多读几遍,而且定睛时间以看懂为止,还可以查字典或参考书,甚至可以询问他人。当时看不懂可以放下,间隔半小时、一小时或几小时、半天或几天、更长时间再看,新闻都不会从报纸上消失。也就是说,广播新闻是说出来的话,说过了就过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由于广播新闻的单一交际过程,听众与播音员之间没有交流,这种情况下听不懂常常会让人气馁、心乱、跑神,直至失去耐性。

  听新闻广播就是用我们的耳朵接受声波传来的口头信息,再经过大脑的相关主导区域解析信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听又与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机制密切相关。根据神经科学、医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人类的左右大脑有不同的分工区域,如感觉区、记忆区、语言区、识字区和运动区等。同时,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分别交叉控制人的身体运动和机能。也就是说,当我们举起右手时,是我们的左脑半球支配的;反之是右脑半球支配的。人的左脑半球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语言中心,主要负责语言、分析、逻辑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右脑半球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综合、几何、绘画等形象思维。左脑掌控着的语言中心区。人类大脑解析语言的中心位于左脑。一个多世纪以来,神经科学家了解到,左大脑分三个区域掌管着语言功能,即布洛卡区、韦尼克区和三角回形区,负责产生和理解语言。这些区域被认为具有内在属性,其特定的细胞及其与大脑其他功能区的连接关系使得它们特别适合处理语言,特别是右耳处理口语信息的优势。右耳优势论。意大利基耶蒂大学的卢卡托马西博士和达尼埃莱马尔佐利的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对双耳听到的声音处理方式不同,右耳接收到的信息被优先处理,接收到的命令更易获得执行,这就是“右耳优势”。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右耳得到的信息是由左边大脑来处理的,而左脑比右脑更具有逻辑性,更擅长理解口头信息。一个常被科学家用来证明右耳有优势的实验就是让受试人同时听站在他左右的两个人说出的单词,之后被问及听到了什么单词时,受试人总是先说出站在他右边那个人所说的单词。科学家们对此的解释是右耳听到的单词到达左脑的线路更直接,用时短(前文表述过人脑是交叉控制人类身体的事实);而左耳听到的单词要先到达右脑,再到左脑的语言中枢,因而线路较长,用时也长。右耳优势给我们的启示是充分利用人的身体机能争取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化信息和最佳听觉效果。“节能型”大脑转换站。大脑是人们思维、推论、认识、交流的总指挥部,里面好似是由数以亿计、错综复杂的神经连接起来的线路。虽然语言中心在左脑,但要把语言作为工具来实现交际目的,还需要大脑其他功能区域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的语言思维活动。特别是在人们持双语进行交际时,大脑就好似一个转换站。有研究表明,人们掌握外语的程度不同,语言信息在大脑中从一种语言向另一语言转换的时间快慢也不同。词汇量大、语言水平等级高的人相对快些,用时短些,因而同样时间里捕捉的口语信息也多些。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大脑使用语言时所需工作能量与人们掌握语言的熟练度成正比,语言运用熟练度越高,大脑越省劲。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酒井嘉邦通过实验发现,如果人们熟练掌握英语,其位于太阳穴深处的语言中枢只需很少的能量就可以工作,成为“节能型”语言中枢。研究人员请15名东京大学学生快速挑选英语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断层扫描装置检测学生大脑的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回答越正确的学生其左太阳穴深处的语言中枢血流集中越不明显;而错误连连的学生其语言中枢活动却十分活跃,血流集中。这表明,人们在熟练掌握英语后,其大脑语言中枢会成为“节能型”语言中枢。[2]“节能型”语言中枢这个研究成果提示我们在收听英语新闻广播中,听众应对自己的语言水平有所了解,一方面要听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节目,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重复多听,力求熟能生巧。当大脑转成节能型时,英语新闻难听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刊讯 (记者 缪立平) 10月22日,由接力出版社举办的“婴儿图画书的简单与不简单:‘没想到婴儿创意图画书’新书品读会”在京举办。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著名节目主持人小雨姐姐、学前教育专家胡华、儿童阅读推广人李一慢,以及“没想到婴儿创意图画书”作者、著名儿童诗人巩孺萍,“没想到婴儿创意图画书”绘者刘学波,以及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郭玉婷、周锦等共同探讨了关于婴儿图画书中的“简单”与“不简单”。

  周锦在会上总体介绍了这套书的特色和出版缘由,为大家展现了创作过程中的奇思妙想。这样一套小书从策划到出版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与画家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推敲,每一个画面都经过反复修改。作者巩孺萍则通过故事,为大家展示了“没想到婴儿创意图画书”除了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等婴儿图画书的共同要求外,还给予宝宝想象、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看似“简单”的婴儿图画书赋予更多的“不简单”,为宝宝日后的成长埋下伏笔。这套“没想到婴儿创意图画书”是一套集合多种功能的图画书。它富有韵律感、重复的、诗一样的语言为宝宝提供最佳语言学习机会。

  活动最后,金波老师为大家朗诵了“没想到”中《路》的故事,在金波老师的朗诵中,连大人们都对这本书中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他这样评价这套书:翻开这本书,就被故事吸引了。读着故事,又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读完故事,还有一个妙不可言的结尾。这是值得保存在记忆里的书。

  本刊讯 近日,中图公司与英格拉姆内容集团下属闪电资源公司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正式签署“中国图书全球按需印刷协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司长张福海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他指出:“中图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图书进出口公司,英格拉姆是世界著名的中盘商,强强联合一定会创造非常好的成果。借助英格拉姆的全球平台,中国的图书可以通过按需印刷更好地走向世界;借助中图公司的渠道优势,英格拉姆旗下的出版物可以更好地被引入中国。”

  中图公司总经理张纪臣说:“中图公司与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的合作,是中图公司在数字时代实现中国出版物国际传播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举措。双方将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渠道融合,打通中国图书国际传播的高速路。”

  通过合作,中图公司在“易阅通”平台已聚合国内200多家出版社的近20万种优质最新电子书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图书可供按需印刷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此为基础,中图公司的可供按需印刷资源,将由英格拉姆在北美、欧洲、南美、澳大利亚的12个按需印刷工厂,实现按需印刷,并通过英格拉姆的营销网络实现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小时直供。

  这一合作,一方面将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出版物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即时性的需求,扩大中国出版物的国际传播范围和时效;另一方面也将极大降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重塑中国出版物出口的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 (媛 媛)

  本刊讯 9月25日,伴随着满城桂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走进杭州聋人学校,为这群特殊的孩子送去了他们期待已久的书香礼物。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聋人学校,杭州聋人学校面向全省接收从幼儿园至高中段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的孩子。经过与校方的多次沟通,浙少社了解到该校的孩子虽然听力有所欠缺,但在绘画方面却有特别的兴趣和专长。浙少社为此专门精挑细选了一批精品绘本和近期文学新书,包括《中国原创绘本精品 萧袤・筠系列》《雅诺什绘本王国》《方素珍原创绘本馆》《大嘴鲸桥梁书》《男孩女孩涂鸦书》,以及《与世界温暖相拥》《童话作家&英语菜鸟世界行》《口袋里的爸爸》等提供给学校使用。

  播报,指的是播音员、主持人将信息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时的语言状态,也称“新闻播音”①。播报着重强调播音员、主持人关于新闻信息的传递,这也是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播报最为重要的目的。通过有声语言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流通,保证受众能够听懂新闻信息的要义,实现新闻传播的功用。播音员、主持人对新闻信息的有声语言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除去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包括对新闻的感受力、知识背景、时代背景等。不同时期,播音员、主持人对新闻信息处理表现出不同的语态、语速,这种微妙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我国新闻业态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民生新闻诞生以来,新闻信息播报形态的变化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出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既有播音员、主持人面对社会转型表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也有我国社会化进程所带来的新鲜气息。

  新闻播报形态很难进行准确的划分和界定,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以历史为轴,以新闻播报形态的微妙变化和新形式的出现作为重要标志,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人民广播创办的延安时期开始到1978年“”结束;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时事早班车》开播;第三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今天。这三个阶段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与中国新闻业态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新闻适应时代需要的根本性要求,也有新闻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重要的是通过新闻播报形态的划分能够分析出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发展和趋势,并就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有效的论证。

  侯迎忠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本土化与人本色彩,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②根据侯迎忠总结的民生新闻范畴,可以逐一对照分析,中国民生新闻到底是一个全新的新闻形式,还是一个有着传统与现代不可分割的新闻延续。

  第一阶段起始于延安时期,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不同时期,在各个时期新闻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该阶段新闻传播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广播系统主要围绕统一战线宣传、战争战况报道等,这些新闻信息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播报的主体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开始进入百姓家庭,虽然还未普及,但是电视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侯迎忠所说的“现代传播手段”,电视应该算是现代传播手段的重要载体之一,当时播报的内容受新闻组织机构规模、新闻采访水平、设备技术现状的限制,还不能大范围关注百姓民生等问题,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新闻播报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宣传,主要集中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涉及民生方面的新闻内容偏少,但是这不能说这个时期就没有民生新闻,一些涉及国计民生新闻题材的电视新闻深入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但是内容少、涉及面窄,没有形成气候。

  该阶段,新闻播报的形式受战争、意识形态的影响,宣传的作用大于新闻本身传递信息的作用,口号式的播报方式时常出现,“高、平、空”的语态也成为当时播报的重要形态,这些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早期播报的独特形式。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时事早班车》开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完善和提升,新闻传播机构快速增多,新闻内容不断拓展,整个新闻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时期新闻播报形态也在不断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总的格局变革不大,究其原因:一是播报的新闻语言样态源于新闻稿文字的语言特点,新闻稿写作要求结构严密、布局合理、语言精练、以书面语风格为主,播报的声音形态要和新闻稿风格相一致;二是从新闻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的传递要保证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这要求新闻播报要“准确、清晰、迅速”;三是我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后,虽然有所放宽,但是新闻的社会意义和导向作用依然重要,这也使得我们的播报形式虽然相比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变,但是还不能从根本形态上有所突破,这也是此阶段新闻语言播报形态的根本特征。但是这并不是说受众就感受不到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项事业趋于放宽,、自由气氛渐起,新闻播报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从新闻内容上开始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新闻稿,平常的生活口语开始增多,书面语开始减少,导致播报上日趋生动,贴近生活,注重沟通交流,播报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而是互动的信息传播,这要求播报要“平等、贴近”普通百姓。

  学界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的开端是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这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的:首先,平民化色彩,民生新闻把民生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报道,以人为本。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到1998年这个时期,新闻报道并没有脱离新闻“以人为本”的理念,尽管这个时期不存在专题类的像《南京零距离》这样的节目,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平民的角度播报有关平民生活的琐事也并不是没有,而且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兴起。其次,民生新闻服务性强,从服务的角度阐释民生新闻的特点,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新闻本身具有服务功能。《南京零距离》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具有民众性和地域性特点,才被界定为民生新闻的开端。民生新闻的服务主体是平民,是社会的广大公民,其服务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二阶段新闻业态关于此类的服务也并不是没有,《夕阳红》、《半边天》等服务类的节目也具有类似的服务功能,有些地方台也开始了一些服务类型的节目,并具有了民生新闻的雏形。最后,报道领域比较宽泛,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不可否认,第二阶段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时新闻报道能力和记者队伍远没有今天这么庞大,新闻报道的内容还不能涉及太具体的民众生活。综上所述,民生新闻在第二阶段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并且具有了民生新闻的雏形。

  第二阶段的播报形态预示着全社会民生新闻时代的到来,这为后来的民生新闻出现、发展、成熟提供了播报形态上的准备,不可否认,新闻播报形态的调整为新闻平民化提供了平等和贴近受众的可能,这种可能推动了民生新闻在21世纪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从这个时刻开始,中国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熟,他们的新闻意识开始觉醒,学会了用新闻权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阶段是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开播至今。改革开放20年之际,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信息类节目从内容、形式到播出时间、传播对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更加细化的分工、更加专业的划分,民生新闻成为改革过程中最大的获益者和赢家。这个时期的播报风格在第二阶段调整之后,出现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语言表达也更加具有个性。

  1998年香港卫视《凤凰早班车》开播,主持人陈鲁豫的“说新闻”开始引起业界的关注,陈鲁豫播报新闻的语言样态在新闻播报领域变革比较大,从语言样态看,她开始运用口语化处理新闻内容,新闻叙述保持了简练紧凑的语言风格,受众能够更加贴近地去聆听新闻信息,而这一形式更加引起了内地电视台一些节目的关注,“说新闻”的特点也开始适用在民生新闻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说新闻”能够缩短传授双方的距离,播新闻和说新闻不是一种语言状态,“说”是讲给你听,是以接受者为主,是把接受者作为自己目的语的初衷,民生新闻正是需要这种语言的播报状态,同时也是民生新闻的趋势催生出了“说新闻”这种样式,两者在共同推进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一致的。第二,“说新闻”要融入主持人自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这种理解和把握角度性很重要,主持人站在哪个角度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倾向性,民生新闻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报道新闻,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要有鲜明的平民化意识,这也是“说新闻”这种播报形态对民生新闻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三,“说新闻”表层语言特点为口语化色彩较重的“告知”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更贴近麦克卢汉强调的“人际传播”方式,“人际传播”要求信息的双方是平等的,是信息的双向流动,而且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方式。“人际传播”是民生新闻的重要传播理念,“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具有更强的新闻感染力,但是要实现“人际传播”的效果和功用,单纯依靠现有的传播技术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立场等,因此,“说新闻”的诞生和完善,直接推动了“说新闻”中“人际传播”形式的发展,“人际传播”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业态的影响力,民生新闻也逐渐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推崇。

  1998年,“说新闻”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播报形态的重要节目样式,“说新闻”的目的、角度、样式都迎合了正在快速崛起的电视民生新闻业态,“说新闻”看似简单的播报形态变化,却为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在21世纪新闻变革时期,播报形态上的先行先试为各种新闻样式的探索创造了空间,民生新闻是趋势、是潮流,但是更需要形态上的助推,这种推力使得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要看到,“说新闻”要求主持人对新闻题材、内容、倾向性的把握具有较高水平,会播新闻,但是不一定会“说新闻”,“说新闻”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还必须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驾驭,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一些更加新颖的民生新闻形式对主持人“说新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直播民生新闻、互动民生新闻,要求主持人反应灵活、知识面广、新闻敏感度高,这些新的要求对民生新闻主持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适时提升自己“说新闻”的水平,更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

  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播报形态的探索将伴随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前行。新闻播报形态从传统、严肃的播报形态到今天的“说新闻”,甚至是“唱新闻”的出现,都说明新闻播报形态正在出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新闻播报形态探索的重要试验地,已经出现了很多民生新闻播报形态。

  新闻播报形态的探索与试验,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样,电视民生新闻的开拓与创新,需要播报形态作为其前行的重要工具,新闻播报形态的工具性价值毋庸置疑,新的新闻播报形态探索为电视民生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行性,电视民生新闻除了新闻内容的采集、加工外,还需要主持人对内容有效的嫁接,才能够真正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大众化效果,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全方位发展。

  ①付程、罗莉编:《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知道吗,狗狗也会画画哟!稻糕D.G.宠物影像于2012年5月21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狗狗艺术家大会,召集了杭州城狗狗界的绘画大师们表演绘画。狗狗小画家们用爪爪当画笔,各显身手,挥洒颜料,描绘出一幅幅绝不亚于大师级的作品。期间,杭州晴杉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首席训导师吴波还为大家讲解如何与狗狗们友好相处并发掘狗狗们的潜力。一年一度的狗狗艺术家大会,不光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还引发了一场讨论:其实,当我们更了解狗狗后,是否会发现它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聪明呢?这是一场狗狗艺术盛会,更是宠物文化界的一次进步,以及关于人和狗狗该如何更好地相处的深思。

  小编点评:谁说狗狗不能当艺术家,只是一爪的瞬间,大作诞生!一场狗狗们的艺术盛会,一场无与伦比的亲子游戏。

  骑吉是“骑行乐”的成员,是以骑自行车旅行为乐的驴友。这次,“骑行乐”车队打算从成都骑车去拉萨。

  5月3日晚,骑吉和队友正要穿过雅江的一个隧道,发现一只黄白色相间的小流浪狗趴在角落里,看起来十分疲惫。骑吉和队友下车给它喂了些吃的,没想到它吃完后就开始跟着他们跑,一直跟到旅馆。“其实当时我们只想着收留它一个晚上”,骑吉说。第二天,他们特地没让它看见,悄悄离开了旅馆。“但它跟着后面的车队一直跑,把我们追上了,结果它一看到我,就只追着我的车子跑,好像和我有种特殊的缘分。”骑吉笑着说,“之后我们就搭伴前行,因为我们的目的地是拉萨,所以一开始我们叫狗狗拉萨,后来直接叫它小萨。”现在,小狗已经有了自己的微博——“GOGO小萨”。

  小编点评:一只奔跑在318国道上的流浪狗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我必须要向它致敬,这才是真洒脱:没有单反,没有背包,仅有一颗说走就走的心”。

  在第六季《英国达人秀》的初赛中,年仅17岁的女孩巴特勒和她6岁的牧羊犬帕奇就以高难度的《人犬共舞》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视频传到网上后,收获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巴特勒和帕奇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级明星。

  而在近期举行的第一场半决赛上,巴特勒和帕奇又以一曲超难度的百老汇经典爵士舞蹈征服了全场的观众与评委:帕奇一听见音乐就转身,巴特勒踏步向前,它就踏步向后。不仅如此,后脚尖站立跳跃,玉背行走等高难度动作都被6岁的帕奇演绎得天衣无缝,她们完美的舞步与完美的默契令观众不禁高声欢呼。

  一向以严厉著称的评委西蒙称赞道:“这是我一辈子都在等待的表演。这就是达人秀的精神!”他还开玩笑说:“我看到过很多狗,但从来没遇见过这样有明星潜质的,你能不能让帕奇多繁衍后代,送我几个狗宝宝?”

  小编点评:看它在舞台上那陶醉的动作,仿佛它就是热爱跳舞的舞者,一只小狗能通过训练和努力做出那么多美妙的表演,人类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好励志!

  热爱拍摄宠物的摄影师Michael Kloth为遭人遗弃的小狗拍摄了专业的照片,帮助它们很快找到新的主人。他镜头下遭人抛弃的小狗们都很可爱,最终都找到了愉快的归宿。

  他说:“想得理想一点,我希望想养宠物狗的人最好能收养这些小狗。我完全认同人们可以从有责任感的养宠物者那里获得很好的宠物来养,但是我也认为,他们也能通过收养被遗弃的小狗来取得很不错的动物伙伴。不能因为宠物是收养来的被遗弃之物就瞧不起它。我百分百地认为,有耐心的人会通过收养或救治来获得完美的宠物。”

  小编点评:世界上从来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之前的犀利哥能拍得那么有型,现在的流浪狗也能拍出小清新,希望它们都能找到喜爱它们的主人。

  近日,日本某宠物保险公司以签约客户为对象实施了一项与宠物狗相关的意识调查,共得到了3357份有效回答。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成主人表示与自家爱犬有过1天以上的过夜旅行体验。其中甚至有很多日本人把爱犬作为家庭中的一位亲密成员。

  当调查问及“和爱犬的旅行”时,有57.9%的人回答“曾和爱犬进行过一整天以上的旅行”。加上回答有过“当日返回旅行”(24.7%)经验的人,共有多达8成以上的人曾和自己的爱犬有过旅行的难忘经历。

  而当被问及携爱犬旅行的原因时,有近8成的人回答“因为是家人”,位居回答之首。另外“想要一起旅行”(73.1%)、“把它独自放在家中很可怜”(51%)等回答也十分显著。而那些从未携爱犬旅行过的人,对于其理由则答道:“把它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不放心”(52.1%),担心会给周围的人带去麻烦(44.3%)等。

  小编点评:带着狗狗去旅行,真是个好主意,有谁能比狗狗更体贴呢,在旅途中既不会吵架也不会乱花钱,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走散哦。

  一对美国夫妇无法忍受没有爱犬的生活,他们的爱犬因癌症死亡后,他们花了15.5万美元做了克隆,希望与爱犬再次生活在一起。近日,这对夫妇向外界展示了这只克隆犬。

  旧金山一家名为“生物艺术”的公司与韩国生物技术研究会共同进行了这次克隆工程。克隆后的小狗被叫作“兰斯洛特·因克尔(意思为再来一个兰斯洛特)”。它于2009年出生,是第一只被克隆的狗。在这次生物克隆技术中,将被克隆动物的DNA注入到一名狗妈妈的卵子中。

  奥托夫妇说,这只小狗与兰斯洛特的行为举止在许多方面都一样,比如它们叠放爪子的方式就完全一样。因为与原来的兰斯洛特长得完全一样,新小狗与奥托夫妇家原有的9只狗相处融洽。

  小编点评:花15万克隆爱犬,听上去是挺感人的,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家主人挺矫情的,家里还有9只狗呢,都这么折腾一下?

  笔者认为传统的广播新闻播报方式主要是:播音员在播新闻时,字正腔圆、语言干净、利索、简练,所播报的新闻没有一个与所播新闻无关的字、词和相关新闻链接,节奏感强,男女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没有交流,几乎是照本宣科,严肃、严谨、理性,不带个人感彩的传播信息的特征更强,在整个新闻的播报过程中,没有使用背景音乐,播音员播报的语调、语音、语速都较单一,听众接受信息时有明显的距离感。这类播报形式,新闻传播信息、引导的社会功能强,而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娱乐的社会功能较弱。这个特点与传统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有直接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广播新闻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说”新闻、“聊”新闻蔚然成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晚报浏览》新闻节目可以说是中国广播界“说”新闻的先驱者。广播新闻的“软化”趋势,为主持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播音员变脸成了主持人,不管是模仿也好,克隆也好,总之,只要是能够拿来“说”新闻,都实现了新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主持人充分展示用声技巧,形之于声地自如表达,将不可再生的、鲜活的新闻播报的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使听众听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事件(故事),得到了声音美的享受。在这种演变中,男女主持人在播新闻时,“说”、“聊”的氛围更浓,主持人充分发挥能言善辩、善于应用语言的特长,在播报新闻时,你一言我一语,三言两语的交流,对所播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点评,加上背景音乐和与所播新闻内容有关的歌曲或彩铃,使播出的新闻更轻松、活泼,更具亲和力,更能感染听众。以前,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如今,听众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及时地参与到新闻节目中来,听众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这种随时互动的交流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听众的情绪,听众对这类新闻节目爱听、想听。这类新闻节目充分满足了听众对新闻、娱乐的双重需求,新闻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娱乐的社会功能更明显,人文精神色彩更浓。

  广播新闻播报方式在不断演化的同时,各广播电台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正点新闻》、《今日快报》、《半点新闻》以及各省区市的“新闻联播”节目等。不过传统的广播新闻播报方式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许多这类新闻节目播出时也放上了优美、快节奏的背景音乐。有的地方电台还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读报类电视新闻节目,或者从网上下载新华社的新闻稿件,新闻节目中既有本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又有报摘还有通过电脑音频播放下载的稿件,节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声音也较丰富,既有本台播音员和记者的声音,又有外地播音员和记者的声音,听众也能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到这类新闻节目中来,比起传统的单一播音的方式,显然耐听得多。

  涉及国家政策、法规、类、经济类、科学技术、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新闻,内容都较严肃、严谨,不宜拿来“说”,这类新闻还是采用传统播报方式为佳。而一些发生在民间的新闻故事、奇事、趣事,这类新闻则适合拿来“说”、“聊”。当前,各地方电台都有“说”新闻、“聊”新闻节目,节目良莠不齐。随意化、个人化和庸俗化也时常发生在一些不正规的节目当中。其主要表现为:被夸张过度的“口语化”,随意的调侃甚至跑题,是不可取的。这种倾向脱离了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习惯。要让这类新闻节目做得更出彩、更吸引听众,我们首先要模仿,善于学习,学习其他电台的长处和优点,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主持人只有吃透所“说”或“聊”的新闻稿件内容,在“说”“聊”新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自如表达、富有活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用心办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这类新闻节目才会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才会有好的市场前景。

href=""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