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完美体育莱美中国传奇
完美体育莱美中国传奇1968年,已经代表新西兰参加了两届奥运会的Les Mills 正值运动生涯的巅峰,而他已经在思考退役后的出路了,和同为运动员的妻子Colleen思索再三后,决定拿出积蓄在首都奥克兰开设一家名为“LES MILLS健身世界”的健身俱乐部。
严格意义上来说,MILLS是个优秀运动员,甚至还是个不错的公务员(他退役后当了四届奥克兰市长),但却不是一个经商的好苗子。
首家Les Mills俱乐部在开张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生意完全谈不上乐观,经过10年的经营,在1979年底发展的会员人数还不到1000人,即便在高峰时段,每堂健美操课的人数也只有20人左右。
如果在中国,估计这样的俱乐部不说十年,估计一年后就关门大吉了。好在新西兰人并没有那么功利,并且他还有个儿子Phillip,同样是运动员出身,但Phillip具有出色的商业头脑完美体育官方网站。
为了挽救俱乐部的颓势,他开始研究国际上的先进潮流,七八十年代美国正值有氧操的火热期,他就去美国进修;听说一间在悉尼的健身俱乐部每堂课的上课人数可以超过100人,就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在这间俱乐部上班,不断向老板和教练员取经。
1980年,Phillip在国内遇见了体操运动员Jackie Bull,Bull正在研究如何将专业训练中常见的杠铃训练应用到日常的健身环境中,两人一拍即合,并在1990年推出了Pump课程,而这就是日后风靡全球的 BODYPUMP前身。
有了集体健身的拳头产品,莱美俱乐部的生意也火爆起来,从原本一家上涨到了12家。但很快,Phillip就不满足于俱乐部的实体生意,他开始谋划更迅速的扩张模式,这就是莱美团操培训体系的输出。
健身房向其购买莱美的团操课程授权。另一方面,莱美将教材内容分发给付费的教练并且通过视频形式最终对其进行认证,这就是所谓的两端收费。
刚刚结束的Fibo中国展会上,莱美商业论坛座无虚席,虽然作为中国健身人的老朋友,已50岁高龄的莱美品牌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莱美如何运营好一家俱乐部,在当下健身行业的盘整期,还是吸引了不少场馆老板的关注。
1995年,莱美的培训课程正式走出新西兰,近邻澳大利亚成为第一站,96年从法国登陆欧洲,两年后,便落地中国,合作方为深圳的中航健身会。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毗邻香港的优势,让很多新事物率先在深圳落地,这个地方的创业者也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人群,因此深圳与莱美的结合并不太让人意外。
1998年,马化腾还在互联网装成姑娘来推广自己的聊天软件,追《还珠格格》刚刚成为中国年轻人最爱的娱乐项目,最火的健身明星是中央台“健美5分钟”里脚踩健美裤的马华老师。
当时国内的团体运动,只有健美操、踏板操、瑜伽几类, 而莱美这种结合搏击、杠铃这样的新形式对于国内健身圈的教练和运营者来说,根本就没见过。
不过到了2014年,莱美宣布在中国收回代理权,改为直营,伴随着锐步的进入,莱美人从外在造型到运营理念,都发生了一次大转变。
之前说过,莱美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教练认证和健身房授权,而和很多舶来品一样,盗版一直是莱美的一块心病。
在传统俱乐部中,团操课属于免费项目,外加版权意识的淡泊,国内一些俱乐部并不向代理商购买课程,却也堂而皇之的上莱美团课,甚至还有教练自己跟着网上的视频学了之后,就开始教课。
而即使购买了正版课程的俱乐部,当出现运营压力时,看起来并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莱美课也很容易被忍痛割爱。
此外,以私教小团课、功能性训练等课程形式的兴起,以及全球范围内其他预制套路课程的竞争,让莱美的先发优势不断缩小。
莱美坚持认为对于普通会员而言参与团体课程是健身的主要途径,而一个高上座率的团课对于俱乐部的坪效贡献也非常突出,并且这在莱美自营的健身房也得到了数据的验证,在整个健身行业的平均会员保有率只有50%的情况下,莱美俱乐部能做到85%以上。
而另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将“莱美全球盛典”(Les Mills LIVE)引入中国,这项起源于国外的群体盛会,意义早就超越了教练们的自娱自乐,还加入明显的toC元素。
从16年起,莱美LIVE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今年莱美官方更是预计,在10月19-21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三天的活动期间,参与人次会达到一万人,规模已经直逼业内大型展会。
LIVE的火热,是莱美粉丝号召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莱美中国提升客户信心的重要渠道,因为在如今的行业环境下,场馆要的不仅是一种训练方式,更看重这种课程产品的用户黏度与拉新作用,而这恰恰是莱美的强项。
作为嗷嗷待哺的早期创业者的突破口,只有团操才与按次付费免年费的模式最为匹配,而莱美成熟的模式与天然的吸粉属性,让创业者砸锅卖铁也要上船。
但按次付费天然的弱现金流和高企的实体经营成本,让这些羽翼稍丰的创业者大为伤脑筋,此外缺乏持续的人才供给机制,也制约着场馆的进一步扩张。
现金流、成本、人才,成为任何一个实体经营者无法忽视的三座大山,本质上和四十年前老Mills的处境并无二致,改换经营思路迫在眉睫,而不少人就将目光投向了培训产业。
从开设培训模式以来,为保持竞争力,莱美保持着3个月更新一次的频率,不要小看这每季度更新的任务,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背后是极强的科研实力以及稳定的团队合作。
莱美团队长年和国际顶尖科研院校进行健身科学实验和研究。本次莱美商业论坛,莱美课程科学研究总监Bryce Hastings就曾强调,莱美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都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对于抗阻力训练,重点研究高重复性训练的科学性,以及该训练方式对于身体的一些好处,包括增肌效果、荷尔蒙反应、对于骨骼的益处等。
而对于高强度间歇性训练,需要通过大量的样本测试,对于的体重,脂肪,耗氧,各个部位的肌肉含量和运动表现能力等众多参数进行对比,再通过精细化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复测试和论证,以便于迭代的课程更高效和专业。
最后,莱美编排团队要从数千首歌曲中为每节课找到完美的10-12首歌曲,每年在歌曲的授权上就要花费百万。
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开发更像是一项科学研究和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孱弱的体育基础科研水平和人才基数水平来看,靠教练的经验、投入远远不够。
虽然海外莱美已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但从中国范围来说,正值20周年的莱美仍然有相当的上升空间,但与四周环伺着无数觊觎其地位的竞争者们相比,莱美能立于保持不败之地吗,也许十月份的一万颗跳动的灵魂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信心。